中山王篆书千字文

发布时间:2022-03-03 13:13

《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烙彩经折装)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雅昌公司印刷。该专著作者--王茁女士,以中山王篆风格创作的《千字文节选》获得了2011年举办的有书法界"奥林匹克"之誉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不分设一、二、三等奖),并得到众多书法爱好者的认可。为了方便喜欢中山王篆书风格的书法爱好者们作参考,王茁女士自获奖后便研究出版中山王篆风格的《千字文》法帖。为体现严谨的学术性,她对《千字文》中每个字的中山王篆书风格结构写法进行了反复细致的斟酌调整,并请张荣庆先生题写书名、撰写序言。历时两年多,2014年,《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顺利付梓。


基本信息

书名

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


作者

王茁


ISBN

978-7-5494-1200-6


类别

篆书法书


页数

15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装帧

烙彩经折装


开本

787mmX1092MM 1/16


图书策划

刘德宏


封面题字

张荣庆


目录

1主要内容

2出版背景

3作者简介

4序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一千字编纂成文,是为《千字文》。《千字文》乃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结尾。全文共二百五十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起居等各个方面。《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相比,基本不存在被后人反复修改增补等问题,因而版本清楚、面貌原始,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许多方便。《千字文》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写出,很适于儿童诵读,后来就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同时,《千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独特地位,是历代各流派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的重要载体,隋唐以后凡著名书法家均有不同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传世。《千字文》问世一千四百多年来的流传表明,它既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王茁女士此作,在文字选用上主要遵从范围从小及大、时序由远至近的路线,即"中山王金文(根基)→晋系文字→战国古文→先秦文字→回归小篆"。这条路线的第一原则是风格相近,第二原则是先古后今。而无字例的选字,则在符合文字发展规律及约定俗成习惯的基础上以借形、替字和组构等方法进行适当变通。


在《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中,王茁女士所撰写的中山王风格篆书,是基于对战国时期各国金文书法的艺术风格及特色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后,融汇了自己的深刻体会书写出来的。王茁曾言:"迷恋书法,因为她是以书写汉字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正适合不善言辞的我。曾见泥水匠盘铁丝以立桩柱而得解铁篆之绵韧,见檐下燕衔食归似尾剪彩云而悟中山之雅逸。再观上下千年,更迭多少潮来人往,转阴阳百世,轮回几番爱恨情愁,既知万物皆有道法,何不一一任其自然?故每每以中山王篆风格作书,我更多地追求笔墨畅意自然的书写性而不屈曲做作;结字上则以中山王融合大小二篆并上溯龟骨而终归闲逸静雅。大象小我,洗目聆天理,俯首写心诗。"


王茁女士撰写的《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可作为中山王篆风格书法创作的有益参考。


折叠编辑本段出版背景

1977年,在出土的战国青铜器上发现的中山王篆书字体令学术界"惊艳",然而其可辨识字不过五百,比甲骨文还要少得多,要想运用其自由地进行书法创作须有深厚的古文字功底。2011年,广西书法界首次在全国综合国展中获得最高奖的作品--王茁的中山王篆书《千字文选》精彩呈现在众人眼前之后,就备受关注。当时,《千字文》作为流传久远的名篇,王茁的获奖作品限于篇幅而不能将《千字文》全文书写完整,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


2012年夏天,山东一位书画藏家以较高的价格订购王茁以中山王篆书写的《千字文》全文,这在经济不算发达的广西已被认为是"天价",从而引发了一阵不小的议论,甚至有朋友认为这藏家是准备要抄袭而建议王茁不要接这个单子,以免"吃饭的家伙"被别人窃去了。王茁思考过后却认为:"既然有人想学我的中山王篆书,为什么不让他学呢?我还应该大大方方地将它出版出来,公诸于世。能把自己优先掌握到的一点粗浅的东西分享予后学者,是责任,也是荣耀。这不是比出版自己的任何作品集更有意义吗?"于是,在中国书协理事、广西书协常务副主席刘德宏的策划下,王茁精益求精地以中山王篆书风格重新创作了《千字文》全文,每个笔画都一丝不苟,每个字的篆法都再三认真地进行查校,力求出必有由。为了配合该《千字文》字帖的出版,便于后学者参考,王茁还总结创作经验撰写了《浅探战国中山王金文书法创作》一文发表在《书法报》上。


王茁的努力得到了中国书坛前辈张荣庆的赞许,欣然为其题写书名,并精心撰写了长达四千多字的序言。历时两年之后,以烙彩经折装帧的《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终于出版面世,为战国中山王篆书体系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茁(女),号怀馨馆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广西政协书画研究院院士,钦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坭兴陶协会副秘书长,文理双硕士。幼承家学,艺术传承于其父王兆儒、义父王传善,受教于刘德宏,并为紫砂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鲍志强先生入室弟子。对书法、陶艺及诗词文赋等中国传统文化均有涉猎。曾获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最高奖、全国首届"张芝奖"书法展最高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全国"大地奖"陶瓷评比金奖等一百多个奖项。作品及学术论文在《国际书法》、《中国书法》、《书法报》、《中国书画报》、《陶瓷科学与艺术》、《美术界》等专业期刊发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广播网、《大众收藏》、广西新闻网和广西卫视、《广西日报》、《广西画报》、《当代广西》等媒体均有报道。出版有《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制高点--国展最高奖书家王茁》专辑等。

2011年广西卫视采访十届国展最高奖作者王茁

2011年广西卫视采访十届国展最高奖作者王茁


书法陶艺作品获奖入展主要情况


中国书协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


中国书协全国首届"张芝奖"书法大奖赛最高奖


中国文化部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


中国书协协会全国第五届妇女书法展


中国书协全国第二届篆书展


中国书协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展


中国书协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


中国书协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展


中国-东盟第七届青年艺术品大赛书法类最高奖


全国首届"贞元杯"书法大赛优秀奖


全国第二届中华女性书画摄影大赛银奖


第一届广西综合艺术作品展书法类最高奖


第二届广西综合艺术作品展书法类最高奖


第十六届广西"八桂群星奖"金奖


第三届广西"八桂书风"书法展一等奖


第三届广西女性书画展一等奖


第四届广西女性书画展一等奖


"民族团结"广西书画展特等奖


广西政协2013书画展最高奖


广西文化厅"魅力北部湾"第五届书画展一等奖


"玉蟾瓶"获全国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钟鼓和乐瓶"获全国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千字文画筒"获全国第四届"大地奖"陶瓷评比金奖


"青铜古韵"获全国第四届"大地奖"陶瓷评比金奖


"明心宝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银奖


"自作诗"获第六届中国陶瓷技艺大赛·雕刻比赛银奖


"金文长寿瓶"获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龙涎流香"壶获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指路明灯"获首届"八桂天工奖"金奖


"中华陶权"获广西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


"清莲瓶"获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坭兴陶精品创作工程金奖


"雄风华柱"获2014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优秀奖


"中华权"获坭兴·玉陶香港精品展金奖


"祈福聚宝葫芦"入选中国-东盟首届青年艺术品大赛获奖作品展


"无愁壶"获广西女职工工艺作品展突出成就奖


王茁自书诗笺《鲍志强紫砂艺术馆学艺感怀》

王茁自书诗笺《鲍志强紫砂艺术馆学艺感怀》


折叠编辑本段序

说来已是去年10月份以前的事情了。门下一学生偕同一位面目清秀、气质文静的女孩子名叫王茁的,曾两次来寒舍一坐,这样也就认识了王茁。通过学生的介绍和王茁自述,对王茁的身世、学历以及学书情况,便有了一点了解,还谈不上深刻的了解。


王茁学书,眼下是以篆书见长。其取法对象很奇特,乃是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河北平山中山王(或作厝、错)墓出土的娟秀挺拔极富装饰意味的"三器"(方壶、圆鼎和圆壶)铭文入手,朝夕临摹,精心钻研,优游涵泳,独有所得。2011年,王茁以中山王器文字样创作的《千字文》作品,一举荣获第十届国展大奖;此后,又以同样风貌的作品在中国书协主办的专项展和广西省展上多次入展或获奖。"才女王茁"之名,于是乎很快便不胫而走,远近皆知。


王茁之脱颖而出,盖非偶然。


王茁出生于广西钦州。钦州是古坭兴陶(又名紫泥陶)原产地,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和云南建水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钦州坭兴陶,陶质坚细,在上面刻字刻画,效果很好。王茁的父亲王兆儒先生是首批坭兴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之一;善书法,还是钦州书协主席。王茁自幼受家庭熏陶,熟悉制陶工艺和陶上写刻技艺。陶上写刻技艺,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活,也是很适合女孩子做的活。这种训练,对王茁学书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换句话说,即在王茁潜意识里,早就撒下了学书尚精美的种子。此其一。


其二是天性所近。中山王器文书风,用今天的话说,好比肌肤充盈亭亭玉立的靓女或面如傅粉风度翩翩的高挑帅哥。王茁之青睐于斯者,当是缘于其作为女性的天性柔美之所近。王茁不刻意扭曲自己,而是通过对"三器"铭文的潜心研习,一任天性之自然流露。学"三器"铭文书法,很对王茁口味,一路下来,顺理成章,也可以说是王茁非常明智的抉择。


其三是王茁于取法中山王"三器"铭文上,真正下了大力气,可以"用功专一"概之,我重点要说是这一块。


王茁获奖以后,写过一篇题为《浅探战国中山王金文书法创作》的文章,发表于《书法报》(2014年1月15日)上。文章重点谈了她临写中山王"三器"铭文并运用于创作的心得体会,兼及相关的一些知识的涉猎等。


据考古资料显示,自1974年11月至1978年6月,河北文物管理处在平山县三汲村发现古中山国最后都城灵寿遗址,并在城址内外先后发掘墓葬30余处(其中6号大墓为中山王墓),出土文物19000余件。据著名考古专家张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编》(中华书局,1981)统计,中山王墓群出土有铭器物共118件,总2458字,不重复单字505个,合文13,存疑19。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器"铭文--方壶40行450字;圆鼎77行469字;圆壶59行182字;合计1101字。"三器"铭文篆书是铸后镌刻上去的,有人说是直接凑刀而成。我们看"三器"铭文行列及通篇安排都非常整齐完美,或许可以推知篆刻前必作了精心的设计,先写后刻,也未可知。其中圆壶铭文前后字形有异,但刀法一致,亦未必出于二人之手。


王茁首先是专心临摹此"三器"千余字铭文。临摹主要是抓器文结字(体势)特点,抓笔画(用刀)特点;还要体味如何把刀刻笔画用毛笔表现出来。


可贵的是,王茁善于动脑子,把"三器"篆书给临活了。临写当中,王茁按照自己的想法(古人叫"匠心独运"),对"三器"篆书作了适当的艺术加工。如结字,"三器"篆书体势修长,成列的字,长度相仿,但宽窄不一。王茁则将字形大体框定为长宽3:1或4:1;这样用到创作中,就使通篇的字更加整饬。"三器"篆书共千余字,不重复单字虽不足500个,但重复的字往往写法不同,这对书法家是很有用的,王茁注意到了,并能灵活运用于创作之中。再如"三器"篆书笔画细劲挺拔,婉转多姿。短横两端齐整,有圆有方;其余弧形圆转的笔画和竖长笔画(包括"方"、"宗"等上边有点的字),入笔出笔一般多出尖,王茁能准确把握中锋用笔,故点画遒劲流畅,干净利落,颇有古人所讲的"沉着痛快"之致。她有时把短横笔画处理成两头都出尖,感觉也好。


然而真要用"三器"篆书字样进行创作,仅凭"三器"上那点字,显然不够用,怎么办呢?王茁的办法是参照清代扬沂孙、邓石如、吴大澄诸篆书大家折中大小二篆而自出机杼的成功经验,由"三器"篆书拓展开来,取法视野遂大为广阔。


大小二篆是一个大的概念,是汉字生发演变的早期形态,学术界通称之为古文字。手头有一本已故唐兰先生的《古文字学导论》(成书于1935年)。唐先生按时代和地域,将古文字划分为四大系统:


1、殷商系文字;


2、两周系文字(自注:止于春秋末);


3、六国系文字;


4、秦系文字。


这个分类法,今天大概还适用。


殷商系文字,主要是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即所谓甲骨文。两周系文字,主要是青铜器铭文,即所谓金文。六国系文字,很复杂,盖指战国时代燕、韩、赵、魏、齐、楚六国及宋、卫、中山等国文字。有字器物有铜器、陶器、鉩印、兵器、瓦当、封泥、货币、简牍等。中山王器文字,学术界普遍认为属于所谓"三晋"文字系统。"三晋"是指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乃与齐、楚、秦、燕并称"战国七雄"。中山国疆域接近地处中原的韩、赵、魏三国,文化(包括文字)上自然会受到三国的影响。秦系文字,大体分两块:一是秦国文字,有字器物与上述六国相仿,但多出一项石刻(如《石鼓文》、《诅楚文》等);二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废除六国文字而以秦文为基础制定的全国通行的文字--小篆(以汉许慎《说文解字》保留最多)。这一时期还有秦始皇出巡纪功刻石(如《泰山》、《琅琊》诸刻)以及诏版、权量等。


综上可以想见,古文字涵盖面之广,其数量之钜,更堪称汪洋大海。对古文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滥觞于周秦,兴起于两汉(代表著作为《说文解字》),宋代是一高峰,清代又是一高峰,到近现代由于考古出土文物极丰,更是蔚为大观了。古时候研究古文字形、音、义的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是包含在"经部·小学"内的,如今则成了一门大学科叫古文字学。写篆书的,不消说应当具备相当的古文字学修养,能做到比较的精通更好;不写篆书的,也要了解古文字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写篆书的,要书之有据,当然关注更多的是具体用字。好在今天从殷商、两周、六国到秦的种种古器物上的文字,已经有人整理出版了,或综合或专项的古文字字典、汇编之类的许多工具书(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这就为人们识别古文字、书写古文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王茁现在是专攻中山王"三器"铭文书法,创作中遇到"三器"铭文之外字,王茁提到两种解决办法:一是主要依靠工具书,查找出相应的字,将其结构置换成"三器"铭文的体势,她称之为"借形"。二也是主要依靠工具书,充分利用通假字,置换办法同上,她称之为"替字"(汉字通假极纷繁,可参《故训汇繤》。创作中使用通假字,最好在落款中注明)。


关于"借形",王茁取字原则是:先从跟"三器"文字系统相近的战国"三晋"(韩、赵、魏)文字和"春秋五霸"时期的晋国文字(如《侯马盟书》等)里头去找,其次是殷商(甲骨文)、两周(主要是金文)和战国燕、楚、齐文字,最后是小篆。这个先近后远、先古后今的取字理念,是很好的。


中山王墓考古发掘公布以后,"三器"上那非常精美的铭文书法,很快引起书法界攻篆者的重视。最先以"三器"铭文风格入书而成就卓著者,是已故著名书家学者徐无闻先生。后起作者,现已不少,王茁出道虽晚,但应当算是其中的姣姣者。


王茁除写字之外,已是著名紫砂陶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先生门下弟子。王茁钟爱家乡的坭兴陶,能亲手设计器型并在上面刻字。过去的坭兴陶艺人刻字都用楷书;王兆儒先生首创施以金文;王茁乃以其善长的中山王"三器"金文施之。2012年,王茁的"清莲瓶"(上刻周敦颐《爱莲说》全文),荣获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坭兴陶精品创作工程金奖,广受好评。


下面再说点希望的话。


常言谓:"艺无止境"。因此我有一观点,就是现在写字的,大家都面临着一个不断调整的大课题。调整,当然是要朝好的方向调整。这就关系到字内功和字外功的问题了。


字内功,是书家的看家本领,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概括来说,我以为字内功主要是着意锻炼并不断加强,在守法前提下的结字、用笔、用墨乃至布局形式上的综合变通能力。能力出办法。你的综合变通能力越强,那么你的书写创作办法就越多。还有,就是要特别关注细节,处处讲究,又很自然灵动。别人忽视的一些非常细微的地方,你注意到了,你就高人一筹。


针对王茁的中山王篆书,确实写得不错了,然而仍须继续锤炼。关于书风熔铸,我意可如李清照的词、管道升的画那样,既保持婉约而精致,又要往雍容典雅的大气方向发展,当更为理想。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办法,扎实做到一步一步地增进,无疑是王茁所面对的很实际的问题。


再者,中山王篆书是王茁很强的一手,而楷书(包括小楷)、行草书,却相对要弱了一些。这大抵也在调整之列。欠缺的东西,要及时弥补,因为有用。一件作品,正文写中山王篆,落款就要用到楷书或行楷了,写得不到位,跟正文不相匹配,则必使作品减色的。


书法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品味(境界),严格说,单靠书写技能是解决不了的,这就要倚重丰厚的字外功来做支撑了。读书是字外功中一大块。王茁读的书不少了,不然拿不到双硕士学位。读书也是无止境的,书读的越多越好。即就写中山王篆而言,光是死劲练字不够,还须了解战国中山国的历史文化。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战国中山国史研究述要》,列出很多研究者的论文和专著;又见华东师大王颖的博士论文《战国中山国文字研究》,提出新观点,认为中山国文字是独立于"三晋"文字之外的文字。还有专著台湾林宏明《战国中山国文字研究》和何艳杰等《鲜虞中山国史》等。对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倘能抽出些时间,即便是浏览也好,实际并不耽误写字,还能从中汲取不少有益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王茁以中山王篆精心书写了一本《千字文》,嘱我题籖并作序。由于古文字学知识积累不足,思路也一时理不太清楚,故自去年10月迁延至今,才勉强凑成这么一篇精篆者或许视为常识的杂拌,很粗糙;未必能说到点子上,还请王茁见谅,至于贻笑大方,那就活该自受了。


张荣庆


2014年6月21日


定稿于退楼

相关推荐
    暂无数据